Google map的評論功能迫使醫院不得不承接「被當成服務業」的期待。
面對數量龐大的正負評論,醫院不應忽視,反而應該有效將Google map評論轉化為促進內部進步的動力與指引。
- 醫院是服務業嗎?部長說是,有人說不是
- Google map讓所有人變成服務業,醫院也不例外
- 相較於一般店家,醫院更容易被給負評
- 將Google map評論作為優化服務與制度的指引
- 延伸閱讀:醫院如何改善Google map評價
醫院算是服務業嗎?部長說是,有人說不是。
這是近年來醫界爭論不休的題目。新任衛生福利部陳時中部長曾在受訪時說「醫療是服務業」,理由是根據醫師誓詞的第一句「我鄭重地保證自己要奉獻一切為人類服務」,而且醫院在行政院主計總處編制的「行業標準分類」裡,被歸類為「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」。 儘管如此,還是很多醫療從業人員認為醫療不該被當作服務業,理由有很多,我在本篇不深入討論,但希望跟大家一起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個議題。⠀⠀⠀
所有地標皆可評論:Google map讓所有人都成了服務業,醫院也不例外
Google map在近年來已經變成不可或缺的地圖服務,不管要去大城市,或是尋找小店家,都依靠Google map的導航功能。Google為了深化導航服務,更加入了地標與店家評論功能,對經營者造成非常巨大的影響。 而醫院與一般店家有一個特別的不同之處,一般店家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在Google map上設立店家帳號,但醫院一定會出現在Google map上。既然一定會出現,也就不可避免地會被評價。 一旦有評價就會產生比較心理,使得被評價者不得不面對評價帶來的壓力,進而形成「希望提高評價」的組織動力。 於是,無論醫院是否認為自己是服務業,都將承受「被當成服務業」的期待。⠀
相較於一般店家,醫院更容易被給一星負評
比起一般店家,醫院更有機會被給一星負評,原因有以下幾點:
- 消費者/病人的一開始就處於身體不適的狀態:
通常消費者去一般店家消費,無論是購物、用餐、享受服務,都是處於平穩或愉悅的狀態,尋求正面體驗。但是去醫院時,往往是在身體不適的狀態,原本就特別容易被勾起負面情緒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 - 醫療服務的品質直接關乎消費者的生命健康狀態:
當消費者去用餐或做指甲,餐點不好吃或做得不好看,頂多心情不好,但是醫院若是開錯藥,影響遠遠不只是心情不好而已,因此會高度在乎醫療服務和環境品質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 - 醫療人員具有專業權威性,不容易有對等溝通:
看病的人即使有意見也很難有足夠的知識當面辯駁,或縱使不滿也不敢當面批評醫師,導致壓抑情緒,事後尋找發洩管道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 - 醫院沒有提供便利的「意見回饋管道」與「客訴安撫機制」:
在餐廳會有意見回函,有任何問題也可當下跟服務生反應,甚至餐廳可以用折扣或招待點心、小菜來平撫絕大部分會導致客人去留負評的狀況,但是在醫院除了不容易有全面、統一、即時的意見回饋管道,同時很難有類似提供折扣方式去安撫(現行體制也不允許、不適合使用這種方式)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 - 消費者/病人的基本期待與認知落差:
醫療服務與一般店家服務有本質上的不同,到餐廳用餐,就算不好吃也會吃飽,但是醫療服務卻不可能保證醫好。要有好的治療結果,需要醫生與病人共同努力。當民眾具有消費者/病人的雙重身分,認為花了錢就要滿足目的,就很容易感到期待落差,進而增強負面情緒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 - 醫療人員過度疲勞:
這在台灣醫界已經是一個普遍認識,不深入討論,但過勞情況下導致醫療品質難以維持,也是就醫感受不佳的根本原因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因此醫院的Google map評價幾乎不可能達到5星或逼近5星,放眼台灣主要的大醫院或區域型醫療中心,Google map評論都落在4星以下,甚至是3星以下。
不過,由於醫療服務具有高度不可取代性,且醫療需求的迫切性與地緣依賴度很高,不像一般店家這麼容易找到替代選擇,因此即使醫院的Google map評價不高,多數人在生病急著看醫生的時候,也不太會因此大老遠跑去更遠的醫院就醫,所以儘管醫院比起一般店家更容易得到Google map負評,卻影響相對較小。
但是,這不表示醫院不該重視Google map的評論,因為評論中往往包藏著許多寶貴的資訊。
將Google map評論作為改善服務與制度的指引
從各大醫院的Google map評論,看出負評有下列幾種類型:
- 醫生或護士、行政人員態度不佳
- 醫生醫術不佳
- 醫流程效率差、等待太久
- 動線設計不順暢
- 設備損壞未修
- 設施設計不良
正評的類型有:
- 醫生或護士、行政人員熱心、和善、有禮
- 醫生醫術佳
- 環境舒適、設施方便
可發現其實正評與負評都反映出就醫民眾對於醫療服務的期待,包含了人、事、物三個面向:
- 【人】醫生、護理人員、行政人員
- 【事】治療技術、治療流程、動線規劃
- 【物】環境、設施、器具設備
評論中指出的項目都可以做為醫院內部檢討的 “重要第三方客觀資料”,有效減少醫院自身的盲點,因為評論中包含明確的方向與細節,例如:某樓層某區域飲水機壞掉好幾個月未修理、每次在三四樓的某某科別看診完,批價又要回到一樓非常不方便等等,都是顯而易見的改善方向。
排除情緒性發言之外,針對特定醫生、護理人員、行政人員,若是有 “長期重複出現的批評內容” ,應該加以重視,並透過客觀的分析,從中檢視要修正的是屬個人習慣,還是制度與流程設計所造成的。
反之,若是獲得讚美,也應當在內部特別點出,有助於激勵醫院的醫療人員與行政團隊,更願意投入心力在專業上,提升工作熱忱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延伸閱讀
- 數位公關時代,醫院如何改善Google map評價
- 綠色通道:從「資訊流管理」談轉院制度的優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