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-11-16

帶家人看醫生該注意什麼?醫師教你做家人「就醫健康紀錄」 ,快速掌握家人健康狀況!

文章摘要

陪伴家人就醫時,大家是否曾經觀察到,在問診過程中「醫生在乎的」和「你在乎的」並不一樣?

為什麼會這樣呢?讓我來告訴大家,醫生在問診時是怎麼想的。

以及如何透過「自我就醫健康紀錄」的觀念,幫助你帶家人看醫生時更順利。



當你要帶家裡老大人看醫生

怎麼又發作了?
是不是退化了?
之前買的保健食品
是不是都沒吃?
就說要多運動都不聽!
保險不知道有沒有賠?
該換工作多陪家人了嗎?
嗯...關於這個情形,要先了解:
發作位置 (Location)
發作型態 (Quality)
發作歷時長短(Quantity/time course)
疾病發作的型態或發作模式(Onset mode)
環境或誘發因素(Precipitating factors)
加重因素(Exaggerating/exacerbating factors)
緩解因素(Relieving factors)
伴隨症狀(Accompanying/associated symptoms)

就醫前可以紀錄哪些資訊幫助醫師了解家人的狀況?

家人的稱呼、年齡、性別、身高、體重、血型?
慢性病史、目前用藥狀況、疼痛部位?
症狀第一次發生的情形、症狀變化、症狀發生前後的活動?
有沒有服用止痛藥、退燒藥或是慢性病用藥外的藥物?
家族有沒有其他人有同樣症狀?
阿爸,我們家其他長輩、親戚有沒有糖尿病、高血壓、高血脂、心臟病?
你有沒有對什麼過敏?最近打過疫苗了嗎?
這次痛是哪裡痛?你感覺到痛的時候當時在做什麼?
人在哪裡?做什麼動作會更痛?持續多久了?
這幾天有沒有惡化?前幾天去過哪裡?吃過什麼?
媽媽或阿公阿嬤有沒有類似狀況?
等等!
你怎麼知道我是你爸?

就醫前可以做什麼處置延緩病症?

以慢性病、行動不便的病人為例,因為就醫不便,當初跟醫師討論過的醫囑必須按時執行。萬一用藥方式不對,可能無法發揮應有效果。
症狀明顯時多做一點幫助減緩症狀的活動。
如: 平穩休息,放鬆心情深呼吸,簡單的復健動作等等。
根據以下延伸閱讀,做初步基本判斷:
《手指關節變形、變大、僵硬、彎曲就痛,可能是「這種關節痛」發作!教你如何自我判斷、該看哪科求助?》
《肩頸痛別輕忽!有可能是「這兩種」危險疾病!》

如有危險訊號,請立即就醫!

手指關節變形、變大、僵硬、彎曲就痛,可能是「這種關節痛」發作!教你如何自我判斷、該看哪科求助?

肩頸痛別輕忽!有可能是「這兩種」危險疾病!


「自我就醫健康紀錄表」怎麼做?

歡迎下載空白紀錄表
給自己或親友使用
下載連結於下方留言處

自我就醫健康紀錄表下載

自我就醫健康檢查表

自我就醫健康紀錄表下載

盧炳昇醫師門診
肩頸痛、五十肩、手指關節痛、手舉不高通血管、退化性關節炎、腳掌腳背痛慢性筋膜疼痛、全身血管評估
聯新國際醫院 高齡四肢關節疼痛門診
僅每週二上午時段 名額有限請提早預約

桃園|中壢|聯新國際醫院|盧炳昇醫師|高齡四肢關節疼痛門診 ▶ 線上掛號

推薦治療專項 ▶ 肩頸痛、五十肩、手指關節痛、手舉不高、通血管、退化性關節炎、腳掌腳背痛、慢性筋膜疼痛、全身血管評估


對於本篇文章感興趣、有疑問的朋友歡迎來信,或到我的臉書粉絲團Dr. PS LU一起討論,如有建議也請不吝給予指教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