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剛進入防疫警戒三級的時候,不管是醫療工作者或是民眾都很緊張,壓力很大。不時傳出醫院中的暴力事件。我自己也聽同事提到,有民眾在急診室外飆罵:
「你們被罵活該啊,我們這麼急,你們還要我們排隊!」
至於為什麼防疫期間,看醫生要等這麼久,除了大家都知道的:醫護人員要穿太空裝,難免動作比較慢,還有醫療降載、人員分流等等,實際上還有很多細節大家可能不知道。
今天就來說給大家聽。
- 為了防疫,醫院做了哪些調整?
- 緊急狀況可能得在戶外治療?
- 院內等、院外等,你選那個?
- 慢性病人也來急診?
- 醫療人員雖然減班,其實單日工時更長,不只身心壓力大,甚至連收入也爆減?
- 上廁所很困難,索性不上廁所了?護目鏡起霧,要怎麼找血管、打病例?
- 檢查室做一次檢查就要消毒3小時,效率能多快?
- 急診醫生一個月要「被篩檢、隔離」六、七次?
- 醫療人員幫你做檢查時不能開冷氣?
- 戴面罩+N95口罩講話容易火大?
為了防疫,醫院做了哪些調整?
- 醫療降載:門診減診,暫停無急迫性的醫療服務。
- 人員分流:所有醫療人員分流上班,減少同一時間的工作人數。
- 先篩後診:
- 小型醫院:可能沒有足夠的快篩試劑,有接觸史的話會希望先去別的地方完成快篩再來就醫。
- 中型醫院:以快篩為主,快篩陰性就可看診,但因資源較為不足,通常要等PCR報告出來,再進行下一步。
- 大型醫院:以快篩為主,快篩陰性就可看診。假設病情緊急,不用等PCR報告,就可以檢查與治療。
註:因各個醫院資源與政策隨時會調整,實際情形以各醫院公告為準。
緊急狀況可能得在戶外治療?
因為要做完新冠篩檢才能入院(行政區除外),但篩檢站又大排長龍,有緊急需要救護的民眾只能在院外臨時帳篷內治療,因此會看到醫生在戶外穿太空裝為民眾包紮傷口的畫面。
所以這段時間,大家在家下廚盡量不要切到手指啊!
院內等、院外等,你選那個?
如果是要必須等PCR報告才能做的檢查或治療,進一步檢查的病人,要在急診等候區等待長達一天到一天半的時間,或是先行離開醫院區域,隔天再來,但到時候就得重新掛號。
如果要在院內等,卻又會在擠滿人的急診等候區面對染疫的高風險。而且離開醫院也不能太久,如果沒有在三天內回來,就要重新篩檢。
慢性病人也來急診?
醫療降載讓慢性病門診減少或關閉,少數慢性病人若希望趕快拿止痛藥,就會前往急診。
其實這段時間,非急症病人可以使用遠端看診服務。黃鈺涵醫師有一篇專文《covid19防疫期間不敢去醫院,要看醫生怎麼辦?》詳細介紹了遠端醫療的特色,以及如何使用,歡迎大家參考!
醫療人員雖然減班,其實單日工時更長,不只身心壓力大,而且連收入也爆減?
- 身在高風險區工作,擔心自己染疫,也擔心影響到家人。
- 同時承受病人、家屬的情緒,還要擔心被暴力攻擊。
- 醫療降載導致許多醫生減班,收入減低到原本的1/3,經濟壓力陡增。
- 工作分流,人力減少,讓值班的人單日連續工作時數從6-8小時延長到12小時。如此高強度工作下,中間還幾乎很難休息,因此更加疲憊。
上廁所很困難,索性不上廁所了?護目鏡起霧,要怎麼找血管、打病例?
- 醫護人員要全副武裝,視線受限、難以呼吸、同時要忍受高熱、汗如雨下、非常消耗精神。
- 護目鏡容易起霧,看不清楚電腦螢幕、打病例變慢。
- 打針或抽血找血管要找比較久。這真的不是因為新手沒經驗,而是老手也有苦難言。
- 上廁所極度不方便,索性一整天不喝水、不上廁所。
檢查室做一次檢查就要消毒3小時,效率能多快?
檢查室只要做一次「只有快篩陰性,PCR報告還沒出來的病人」的檢查,就要暫停2-3小時完整消毒之後才能再做下一個病人的檢查,檢查速度自然比以前慢上很多倍。
急診醫生一個月要「被篩檢、隔離」六、七次?
由於插管是感染風險極高的動作,急診醫師只要幫確診病人插管,當天自己就要做一次快篩+PCR,等待一天到一天半,報告出來確認是陰性之後,才可以復工。
之後再幫確診病人插管一次,就又要快篩+PCR,所以一個月可能要快篩+PCR六七次以上。
加上工作感染風險太高,急診醫師現在幾乎都處於獨居狀態,很容易陷入憂鬱。
醫療人員在幫你做檢查時不能開冷氣?
在為「只有快篩陰性,PCR報告還沒出來的病人」或是「確診病人」進行檢查或手術時,檢查室和手術室的空調必須暫時關閉,因為空調是全院共通的,如果空調打開,病毒有可能會全院跑。
但是關上空調,醫護人員要全副武裝在沒有冷氣的情況下進行治療,就像在炎夏正午的馬路上穿著全套人偶裝工作一樣,會難受到崩潰。
戴面罩+N95口罩講話容易火大?
在戴N95口罩又戴面罩的情況下,說話容易讓人聽不清楚,導致說話必須很大聲,但很大聲聽起來就很兇,在醫病雙方壓力都很大的情況下,容易讓情緒更激動。
本系列文章是想讓更多朋友了解醫院抗疫現場的真實狀況,體諒因為疫情所造成的不便。
一切內容皆為我的見聞與同業分享的資訊彙整,並非描述單一醫院或特定醫院的現況。歡迎分享,但請勿斷章取義、移作他用。
對於此議題感興趣、有疑問的朋友歡迎來信,或到我的臉書粉絲團Dr. PS LU一起討論,如有建議也請不吝給予指教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