需要長期打點滴,或是頻繁抽血的病友都明白「反覆扎針」的痛苦,有時候一天要扎好幾次,前一個扎針處還沒消腫,下一針又得扎下去,滿手都是針孔,扎到不知道該扎哪才好;或者,有些病友的血管太細,或有刺青、皺紋多、手太胖不易辨認血管,也會遇到要重複扎好幾次針的情形。
雖然現在有「中央靜脈導管 CVP」,以及俗稱Port-A的「鎖骨下人工血管」可以讓病友不必反覆扎針,但是各有缺點,前者需要住院照顧,避免感染所以需要經常更換,後者需要開刀、胸口會留疤等等。
「週邊置入中心靜脈導管(PICC)」是介於「週邊靜脈留置針」和「人工血管」之間的好選擇!同樣不必反覆扎針,不必頻繁更換,還可緩和運動,很適合需要長期打點滴、或頻繁抽血的病友。
- 什麼是「週邊置入中心靜脈導管(PICC)」?
- 「週邊置入中心靜脈導管(PICC)」有什麼好處?
- 該如何比較「週邊置入中央靜脈導管PICC」、「人工血管」?
- 誰適合使用「週邊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」?
- 誰不適合「週邊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」?
- 我想使用「週邊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」,我該怎麼做?
- 使用「週邊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」需要留意什麼?
- 有沒有淺顯易懂的影片介紹「癌症病人有哪些管路可以選擇」?
什麼是「週邊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」?

週邊置入中心靜脈導管(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,PICC),是由「上臂」置入的「靜脈導管」,長約50-60公分(依病人身形而定),經由上臂靜脈進入中心靜脈。 和「人工血管」最關鍵的差異就是進入位置的不同,「人工血管」要從胸口進入,需要開刀,風險較高,對病人的凝血功能要求也較高。
「週邊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」有什麼好處?
- 不用開刀,放置、移除較簡單
- 出血量少、不易感染
- 不會有氣胸、血胸等合併症
- 病人舒適度較高、行動較方便
- 在傷口不沖到水的情況下可以洗澡
- 在不影響、壓迫置入導管的情況下可以進行和緩的運動
- 可居家使用
- 不用頻繁更換
- 癌症或長期需中央靜脈輸液時可由健保給付
該如何比較「週邊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」、「人工血管」?


週邊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 | 人工血管 |
由上臂置入導管 | 由胸口置入導管 |
不需手術、沒有疤痕 | 要開刀、會留疤痕 |
需要照顧外露管線直到移除 | 術後照顧一週 |
置入後可保有一定活動度 |
誰適合使用「週邊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」?
- 有以下情形的病人
- 害怕針頭、怕打針疼痛
- 不想開刀
- 不想胸口留疤
- 不希望造成行動不便
- 癌症化療或癌末疼痛治療的病人
- 需要使用以下藥劑或裝置的病人
- 全靜脈營養(TPN)
- 免疫不全與使用免疫抑制劑
- 中心靜脈導管
誰不適合「週邊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」?
- 不能接受身上有外露管線
- 生活或工作一定需要大量肢體活動
- 治療期間還是很想泡澡、泡溫泉
- 生活或工作一定會常常碰到水(PICC外露只能碰無菌生理食鹽水和消毒藥水)
- 無法配合照顧管路,或每週回診沖管路(PICC外露管線需要照顧,或每週更換,減少管路塞住或血栓形成的風險)
我想使用「週邊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」,我該怎麼做?
於醫院期間向醫師、護理師主動提起,請醫師針對您的狀況與需求,來說明:
- PICC的優缺點
- 醫師為什麼建議,或不建議您使用PICC
- PICC在使用上的感受
- PICC需要放置的時間長短
- 自己或親友如何協助照顧
- 可能的風險有哪些
使用「週邊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」需要留意什麼?
- 睡覺或躺臥時避免長時間壓迫放置導管的手臂
- 盡量維持乾燥,不要讓外露導管接觸水
- 洗澡時使用防水敷料或覆蓋毛巾後以保鮮膜妥善包裹外露導管處,不可浸水
- 放置導管的手臂避免大量負重,或是大幅度轉動
- 穿脫衣服時避免拉扯外露導管、勿穿袖口過緊的衣物
影片推薦:癌症病人有哪些管路可以選擇?
本影片由「DigitalRed-紅華數位」製作並授權本站推廣,內容簡單明瞭,歡迎大家觀看分享!
對於「週邊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、人工血管」感興趣、有疑問的朋友歡迎來信,或到我的臉書粉絲團Dr. PS LU一起討論,如有建議也請不吝給予指教!